首先,「猜一猜香港人均消耗海鮮量在亞洲排名是多少?」是全亞洲第2高;在全球則排行第8。我們全年海鮮總消耗量超過47.1萬噸,即平均每名香港人於一年間消耗65.5公斤海鮮。

但過度捕撈、具摧毁性嘅捕魚方式、污染、沿岸地區發展逐漸摧毁海洋生態,令漁業資源急劇下降,我們漸漸走向一個無海鮮的世界。
我們的海洋資源下降了70-95%。
面對漁獲急速減少,但魚類需求卻不斷上升,
我們的海洋還有將來嗎?


我們是時候改變食用、購買、捕捉及養殖海鮮的方法。
環保海鮮,(亦即可持續海鮮)的概念就是確保捕捉或養殖方法、來源地、以至海鮮本身的可持續性都可以得到保證,從而令購買者安心食用。
讓大家從飲食習慣開始,逐步學懂如何選擇正面的環保觀念。即使付出多少少代價,都可以保護生態系統及生物多樣性,讓我們的海洋可繼續生生不息。

WWF推出過一本環保海鮮選擇指南,用綠色、黃色、紅色三種顏色來劃分那些是建議可食用海鮮, 例如香港龍躉、美國比目魚及昆士蘭龍蝦等,而那些是避免不食用。

綠色:海鮮來自管理完善的漁業,其捕撈或養殖的方法對環境造成的影響較小,是綠色消費的首選!

- 黃色:海鮮來自的漁業存在不利可持續發展的風險,平日選購時應以綠色為首選,其次再選黃色。

- 紅色:紅色警告!這類海鮮來自不可持續發展的漁業,其野生種群因為遭受過度捕撈而面臨生態危機,無論是外出用餐式買餸時都應盡量避免食用。

環保海鮮選擇指南:WWF-Hong Kong
把這個概念形成一種生活習慣,每逢出外買餸時,拿出手機就能即時查閱各類海產的生態現況,嘗試盡量去在享受口福之樂的同時,亦多一份對環境的關懷。